6月24日凌晨四点,荆州市沙市区窑湾渔港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渔民张建国正将昨夜捕捞的鲜活大白刁搬上岸,这些体长超过60厘米的江鱼在晨光中闪烁着银白色的鳞光。"现在正是大白刁最肥美的季节,每条鱼都要经过三小时活水吐沙才能处理。"张建国边说边将精选的鱼获装箱,这些新鲜食材将在两小时内送达城区各大餐馆。作为荆州传统名菜"香煎大白刁"的核心原料,这种长江特有鱼种正随着夏季消费热潮迎来产销旺季。

在荆州区百年老店"楚味斋"的后厨,主厨王师傅展示了传承百年的香煎技艺。选用一斤半左右的雌性大白刁,去鳞后保留完整鱼形,用竹签在鱼身上扎出均匀气孔。"这是让鱼肉均匀受热的关键,祖辈传下来的手艺。"王师傅将腌制好的鱼滑入烧至七成热的菜籽油中,伴随着"滋啦"声响,鱼皮瞬间形成金黄酥脆的外壳。翻转三次、煎制八分钟的严格流程,确保鱼肉外酥里嫩。出锅前淋上秘制酱汁,最后撒上一把本地紫苏碎,这道凝聚着江汉平原饮食智慧的美食便大功告成。
随着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荆州大白刁养殖产业迎来转型升级。在监利县生态养殖基地,技术员小李介绍道:"我们模拟长江水流环境,投喂螺蛳、水草等天然饵料,养出的鱼肉质紧实度接近野生品质。"目前该基地年产优质大白刁超200吨,通过冷链配送覆盖华中地区。在荆州美食文化节上,香煎大白刁单品日销量突破300份,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品尝。美团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荆州地区"香煎大白刁"搜索量同比上涨65%,成为最受欢迎的楚菜代表之一。
这道承载着荆楚味道的美食正在焕发新生机。洪湖市餐饮协会联合高校开发的便携装香煎大白刁,通过真空锁鲜技术保留现煎口感;石首市将鱼鳞加工成胶原蛋白肽,延伸出美容保健品产业链;更有美食博主通过直播展示从捕捞到烹饪的全过程,单场观看量超50万人次。正如荆州市文旅局负责人所说:"一道传统美食就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我们要让更多人通过舌尖感受长江文明的魅力。"华灯初上,沿江大排档飘散的鱼香与游人的欢笑交织,诉说着这道江鲜美味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