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清晨,荆州市荆州区聚珍园老店内,75岁的非遗传承人李德荣正在处理当天现捕的野生甲鱼。他手持特制竹刀沿甲鱼裙边精准下刀,薄如蝉翼的胶质层在晨光中透出琥珀色光泽。"每只甲鱼只取四两裙边,配六两荆州本地青皮冬瓜,这是祖宗传下来的黄金比例。"老人边说边将食材放入陶瓮,加入高汤后置于炭火灶上慢煨三小时。这道承载着楚地养生智慧的冬瓜鳖裙羹,近日入选湖北省非遗美食保护名录,引发社会各界对传统药膳文化的关注。

据《江陵县志》记载,冬瓜鳖裙羹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时期。苏轼在《荆州十首》中曾写下"剖珠煮冬瓜,翠釜荐裙羹"的诗句,描述的正是当时江陵府尹宴客的这道名菜。荆州市文旅局非遗中心主任介绍:"这道菜蕴含'春夏养阳'的中医理念,甲鱼裙边富含胶原蛋白,冬瓜利水消肿,传统做法还加入茯苓、薏米等药材。"在聚珍园后厨,记者看到墙上悬挂着1956年由商业部颁发的"中华名小吃"奖状,泛黄的纸页记录着这道菜肴的辉煌历史。
现代营养学为传统美食注入新活力。长江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团队研究发现,甲鱼裙边中的活性肽与冬瓜多糖结合后,能显著提升人体免疫力。学院副教授张明带领学生研发的速冻工艺,让这道时令菜实现全年供应。"我们在保留古法精髓的基础上,将烹饪时间从三小时缩短至四十分钟,真空包装的羹汤还原度达92%。"目前该产品已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单月销量突破5000份。在荆州市首届楚菜文化节上,改良版冬瓜鳖裙羹成为最受欢迎的体验项目,不少年轻游客专程来学习制作技艺。
这道千年美食正以崭新姿态走向更广阔舞台。沙市区餐饮协会联合十家老字号推出"楚宴·四季"系列,将冬瓜鳖裙羹与鱼糕、笔架鱼肚组成养生套餐;荆州博物馆文创中心开发的迷你陶瓷羹盅,让游客能把"舌尖上的文物"带回家;更有网络美食博主用vlog记录从捕捞甲鱼到成菜的全过程,单条视频播放量超200万次。正如市文旅局局长在非遗授牌仪式上所说:"守护传统味道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夜幕降临,聚珍园的灯笼亮起,陶瓮中翻滚的羹汤氤氲着跨越千年的烟火气,见证着传统与创新的完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