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锅盔:炭火烙出荆楚记忆 一块面饼传承千年江湖气

荆州新闻网2025-06-21 10:55:4456

  凌晨四点的公安县斗湖堤镇,62岁的老师傅刘培新已经点燃了祖传的瓮形炭炉。铁鏊子上残留的面渣在高温下噼啪作响,他熟练地甩开一团发酵好的老面,转眼间就变成了直径半米的圆饼。"面要醒足十二个小时,鏊子得烧到240度,差一分火候都不行。"刘师傅用铁钳翻动着逐渐金黄的锅盔,芝麻与面粉的焦香弥漫在晨雾中。这个起源于三国时期的传统面食,如今在公安县仍有三百多家专营店铺,每天清晨都能看见上班族捧着刚出炉的锅盔匆匆赶路的场景。

1.png

  制作公安锅盔的秘诀藏在每一个细节里。刘师傅的儿子刘伟正在后院筛选今年的新麦:"只用江汉平原的硬质红麦,蛋白质含量够高才能撑得起空心。"店铺里陈列着三代人使用过的工具——曾祖父留下的枣木擀面杖,上世纪五十年代打造的铸铁鏊子,还有新添的电子温控炉。最考验手艺的当属"三翻九转"技法:每面烙制时要翻动三次,鏊子要转九次角度。正在排队的中学老师王女士说:"别处的锅盔厚实如饼,只有公安的做法能烙出七层酥皮,咬下去像千层纸。"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这道荆楚美味正焕发新生。刘伟开发的迷你锅盔礼盒通过电商卖到了新疆、海南,包装里附赠的竹制饼夹刻着"公安非遗"字样。"去年有个西安游客拍了制作视频,点击量过了百万。"正在直播的带货主播插话道。公安县商务局数据显示,全县锅盔产业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其中五家老字号还获得了"湖北老字号"认证。

  在街坊邻居的记忆里,锅盔承载着独特的温情。环卫工老李每天清扫完街道都会来买两个:"二十年前发洪水,刘师傅连续半个月免费给抢险人员送锅盔。"店里的白墙上挂着褪色的奖状,那是2010年抗洪救灾时县政府颁发的。今年推出的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孩子们学着往面饼上戳气孔的样子,总能逗得大人们开怀大笑。

  正午的阳光透过梧桐树洒在店前的青石板上,几位老人坐在条凳上掰着锅盔闲话家常。柜台后的老照片里,1988年刘培新参加全省面点大赛的场景已然泛黄。"现在每天最多做两百个,总有人抱怨买不到。"刘师傅擦拭着祖传的铜铲,手柄上"江湖"二字依稀可辨。随着荆楚文化旅游的兴起,这缕穿越千年的面香正飘向更远的地方,而老巷深处的炭炉里,火光依旧明亮如初,仿佛在诉说着长江岸边永不褪色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