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在荆州古城新南门外御河广场举行。本次活动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线,通过创新宣教形式深化全民生态意识,推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深入人心。
活动现场设置科普展示区、互动体验区、成果汇报区三大板块。自然资源部门联合科研机构,系统展示了卫星遥感监测、智能地质灾害预警等12项生态保护技术。工作人员向市民发放定制版《长江生态保护手册》,该手册融合AR技术,扫描图文即可观看江豚洄游、湿地修复等动态演示。

在生态治理成果展台,三组数据见证着荆州的绿色实践:全市完成造林绿化4.9万亩,实现年度目标全覆盖;生态保护修复面积达24597公顷,相当于34个西湖的水域面积;通过地质灾害智能监测系统,累计保护5400余名群众脱离危险区域。特别展示的"石首农田生态系统修复项目",通过构建"土壤-作物-微生物"协同修复体系,使项目区化肥使用量降低40%,成为全国生态修复样板。
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全市19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全部接入"北斗+5G"监测网络,实现毫米级位移实时监测。在公安县虎渡河畔,新布设的45处智能监测点如同"生态哨兵",可将水土流失、岸线变化等数据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0分钟内。
市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荆州正实施"生态修复+"行动计划,将矿山修复与光伏发电结合,地灾治理与土地整治联动。去年以来,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12处历史遗留矿坑变身生态公园,8公里长江岸线重现沙鸥翔集景象。随着"智慧林长"系统的全面铺开,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1.3%,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增长18%。
活动尾声,百名中小学生用长江泥沙制作生态浮雕,将"江豚逐浪""麋鹿归林"等场景永久定格。这座千年古城正以科技创新为笔,生态修复为墨,在638公里长江荆江段续写着新时代的"生态答卷",让"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愿景渐成现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