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的工坊里,22岁的张雨桐正全神贯注地雕琢着一段楚式漆器纹样。这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如今已是省级非遗项目"楚式漆器技艺"最年轻的传承学员。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正在为荆州非遗传承带来全新气象。

荆州市近年来实施的"非遗青春计划"已吸引超过300名高校学生参与。在荆州博物馆非遗展厅,每周六都能看到大学生志愿者为游客讲解马山民歌、荆河戏等非遗项目的身影。"最初只是完成社会实践学分,"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志愿者刘畅说,"但现在我能完整唱出30多首荆州民谣了。"据统计,这样的青年志愿讲解员队伍已累计服务游客超5万人次。
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在荆州职业技术学院,95后教师王颖开发的"非遗数字化"选修课场场爆满。学生们用三维扫描技术还原青铜器纹样,通过动画呈现楚绣针法演变,这些创新实践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今年该校与6家非遗工坊共建实习基地,已有47名学生获得非遗传承人资格证书。
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传播方式的革新。抖音账号"荆州非遗青年"由8名本地大学生运营,他们用说唱演绎跳三鼓、用vlog记录铅锡刻镂制作过程,短短半年收获50万粉丝。账号主创李明哲表示:"我们想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可以很潮很酷。"
这股青春力量也反哺着乡村振兴。在荆州马山镇,返乡青年陈星宇组织村民成立楚绣合作社,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设计,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带动50多户农户增收。类似的项目还有荆州区大学生创业园的漆器文创工作室、沙市区的非遗主题民宿等,都在为传统文化注入经济活力。
荆州市文旅局非遗科负责人表示,近三年全市新增35岁以下非遗传承人占比达42%,"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随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这些承载着楚文化基因的非遗项目,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