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双垱村:长江畔的乡村振兴双国字答卷

荆州新闻网2020-07-17 10:52:0015

  总书记嘱托点燃振兴火种 荆江畔绘就"水清民富"新图景‌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荆州时深情寄语"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荆州儿女在长江之畔的双垱村交出一份亮眼答卷:这个曾负债300多万元的省级贫困村,如今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两项国家级荣誉实现蝶变,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7.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7800元,在长江经济带谱写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篇章。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429124835.png

流域治理激活"沉睡土地"‌

  站在太湖港水库旁的千亩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唐兵操控的植保无人机正在播撒希望。通过"小田并大田"改革,机械化率提升40%,今年已签订3000亩订单农业协议。十年前污水横流的泥巴路,如今已化作18.9公里水泥路网,12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乡村振兴路。马山镇启动的20平方公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让清淤后的灌溉渠重现碧波,村民议事亭里的"湾子会"记录着群众智慧——连缓冲带植被都是村民投票选定。

  党建红链串起"共富密码"‌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双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蜕变墙"前,村支书汤庚细数红色矩阵的力量。通过"1+5+N"党建体系,24名党员先锋户将组织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归乡党员唐兵领办的邦富农合作社年营收358万元,带动150余名村民就业;紫糯烧酒厂扩建工地上,党员挂牌督战的身影随处可见。从梨园管护到订单农业,党组织覆盖全产业链,让"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日挣120元、年底享分红"成为村民的甜蜜日常。

  糯稻飘香酿就"三产融合"传奇‌

  走进自动化糯稻加工车间,"楚蕴双垱紫糯烧"的醇香见证着产业蜕变。通过"土地接订单、劳力搞服务、企业保收购"的联农机制,132户订单农户户均增收630元,村集体年增收80余万元。注册"脆冠梨""双垱晚优米"等品牌后,脆冠梨年销15万元,紫糯烧酒日产量从500斤跃至700斤。农文旅融合更添活力——红色文化馆年接待研学团队超3000人次,500亩四季果园带动周边消费增长40%,土地流转金从每亩200元涨至500元。

  善治积分催生"全民共治"新风‌

  在"善治积分超市",村民周大姐用环境整治积分兑换食用油的新鲜事,折射出基层治理创新。通过量化12项自治行为的积分体系,村民从"旁观者"变身"主人翁"。2024年"一户联一湾"机制促成32项共商决策,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矛盾纠纷零上访。民生温度浸润每个角落——村集体每年将30%收益投入养老医保,为223名老人购买意外险;连续三年举办的"百家宴",让发展成果化作舌尖上的团圆味道。

  青春力量书写"新农人"故事‌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429124904.png

"看着荒滩变生态公园,我也想为家乡出力!"返乡青年申晶晶带领电商团队直播推销脆冠梨,成为乡村振兴"新农人"代表。站在环丁家咀水库建设的新起点,双垱村谋划着更远蓝图:扩建糯稻加工产业园,打通白酒电商渠道;深化"三变"改革,让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建设田园综合体微景观带,力争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人次。

  夕阳下的太湖港波光潋滟,曾经负债累累的村庄如今酒香与果香交织。从"泥淤荒滩"到"沃野清流",从"省级贫困"到"双国字招牌",双垱村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建红链串起的不仅是产业振兴,更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正如村口文化墙所书:"一个人的奋斗是火苗,一群人的奋斗便是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