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之畔的生态振兴实践‌

荆州新闻网2017-06-14 10:55:0024

  长江十年禁渔的号角声中,松滋市涴市镇大口村的渔民们完成了一场从"浪里白条"到"田畴巧匠"的华丽转身。在这片三面环江、河网密布的土地上,385条长江支流滋养出的不仅是丰饶的物产,更孕育出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交融共生的新图景。

  曾以渔舟为家的熊福林,如今在1300亩家庭农场里娴熟操控着智能大棚控制系统。2020年禁捕政策实施后,这位世代渔民拿着政府补贴转型务农,从最初60亩"小麦-西瓜-棉花"套种年入10万元,到如今建成5000平方米智能化育苗基地,年育苗收入突破300万元,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从山东寿光学回的立体栽培技术、浙江引进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以前撒网要看潮汛,现在种地得懂物联网。"熊福林指着大棚里的环境传感器笑道。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独创的"鸡粪肥田-废料制肥"循环模式,让农场蔬果品质跃升,带动周边6000亩农田形成绿色种植联盟。

  这场转型背后,是一场静默的水系革命。大口村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坡等工程,将昔日黑臭的沟渠改造成"田成方、渠相连"的现代化灌排系统,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标准。站在新修的生态沟渠旁,村支书张志凌算起生态账:"水质每提升一级,农田亩产增收200元,现在村里土地流转价涨了三成。"曾经的捕鱼能手许汝贤,如今既种着20亩地,又在农场当起农技指导员,年收入7万元:"江里的鱼少了,地里的'金疙瘩'多了。"

 荆州1.png 

沿江而下,三峡移民刘建平在防护林下创造的"林菌共生"奇迹更显生态智慧。20亩赤松茸种植基地里,稻壳秸秆铺就的菌床滋养着朵朵"红伞",分解后的基质反哺防护林生长。这位电商达人将长江边的阴凉湿润转化为商业优势,直播间里"现采现发"的赤松茸每斤卖到200元,年销售额70%来自线上。"手机成了新渔具,粉丝就是新渔汛。"刘建平打趣道。她的成功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起200亩林下经济,形成"秸秆回收-菌菇种植-有机还田"的闭环产业链。

  涴市镇的蜕变远不止于此。2018年以来,15个砂石码头变身江滩公园,8公里岸线重披绿装;"田渠塘三级减污"模式让涴米河重现清澈,沿岸农田亩产提升40%;"村湾夜话"议事机制化解了90%以上环境治理矛盾。镇党委副书记周琼指着无人机航拍图介绍:"我们正打造长江生态廊道,让每寸岸线都成为绿色银行。"数据显示,全镇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生态补偿资金转化为1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

  荆州.png

当夕阳为江岸防护林镀上金边,记者廖梦在智能大棚里记录下这样的画面:熊福林指导村民操作育苗播种机,刘建平的直播间传出清脆的接单提示音,远处复绿的码头公园飘来孩童嬉戏的笑声。这场始于生态修复的变革,正书写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时代答卷——禁渔退捕不是终点,而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崛起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