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环节陆续展开,一场关乎公平与透明的讨论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多年来,关于部分高校研究生复试存在“暗箱操作”“学历歧视”“信息壁垒”等问题的声音时有出现,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强调招生纪律,但仍有一些考生和家长对复试过程的公正性心存疑虑。
一位报考某东部985高校理工科专业的考生表示,自己初试成绩排名靠前,却在复试环节被刷下,而最终录取名单中有个别考生初试分数明显较低,却实现“逆袭”。该考生坦言,虽然校方解释是“综合表现优异”,但身边有多名类似情况的同学都怀疑复试中存在人为操作空间。“没有公开透明的评分细则,没有全程录像可供复核,我们很难不怀疑背后是否有非学术因素在起作用。”
类似的抱怨并不罕见。在多家网络平台的考研论坛上,经常能看到考生发帖反映某些高校在复试过程中存在“隐性门槛”。例如,有学生指出,部分院校在面试时明显偏袒本校生,或对来自“双非”院校的考生抱有偏见;还有考生提到,某些专业的复试考官组多年不变,容易形成“学术近亲繁殖”,校外考生难以获得公平竞争机会。
更令人担忧的是调剂过程中的信息不透明。一位曾参与调剂的考生透露,有些学校虽对外公布调剂名额,但实际上早已内定接收来自特定高校或具有特定背景的考生。“表面上走流程,实际上名单早已确定,我们投递材料只是陪跑。”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许多考生在调剂中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
此外,一些高校在复试中设置“非标准化考核”,也引发争议。例如,某高校在复试中加入与专业关联度较低的“综合素质评价”,具体标准却未公开,导致考生难以准备,也给了评委过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还有学校被指在英语面试环节中存在明显的主观评分差异,甚至有人质疑部分考官对特定地区或院校背景的考生有预设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多发生在复试自主权较大的高校和专业。由于复试通常包括专业课笔试、综合面试、外语测试等多个环节,且多数为线下进行,外界很难实现有效监督。尽管教育部明确要求招生单位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推行全程录音录像等措施,但在具体执行中,各校落实情况参差不齐。
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教授指出,复试的“黑”并非都源于恶意违规,有时也与制度设计有关。“比如某些专业面试时间太短,考官难以全面评估学生;再如有些学校教师资源有限,考官连续工作疲劳判断,可能影响打分客观性。”但他也承认,不排除个别院系存在人情录取、关系导向的现象,“这类行为往往极其隐蔽,很难抓到实质证据。”
从法律和政策层面看,我国近年来已加强对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监管。教育部每年发布招生管理规定,明确要求高校公开复试办法和程序、强化自律与社会监督、严肃查处违规行为。2020年起,更明确要求高校对所有复试环节全程录音录像,档案保存一年备查。此外,考生申诉渠道也在逐步健全。
尽管如此,仍有多名教育研究者呼吁,应进一步推动复试结构的科学化与透明化。例如建立跨校交叉评审机制、推行考生身份匿审、强化评分标准的客观性与一致性等。只有让每一步操作都有据可查、有规可循,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黑色操作”的生存空间。
对于考生而言,在选择报考院校时也应多做调研,通过往年录取数据、学长学姐经验等多渠道了解目标学校的复试风格与公平性。同时,在复试过程中一旦察觉到明显不公,应勇敢通过正规渠道反映问题,利用录音、邮件等保留相关证据。
教育的公平公正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考研不仅是一场学术水平的较量,更应成为人才选拔机制的透明展示。唯有不断推进招生程序的规范化、透明化,才能让每一位学子在平等的舞台上凭实力胜出。而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社会公众共同的关注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