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的关键支点,荆州以483公里岸线守护着湖北45.6%的长江干流,其生态治理成效直接关系长江经济带发展成色。这座曾深陷"化工围江"困局的城市,用七年时间完成从生态痛点向绿色典范的华丽转身,在长江经济带铺展出一幅"水清岸绿、人水共生"的新画卷。
破立之间见真章。荆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拆除取缔非法码头340处,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79家,腾退岸线55公里。在生态修复战场,累计复绿长江岸线562万平方米,建成滨江公园12座,让生产岸线蜕变为市民的生态会客厅。监利某造纸企业投入3亿元实施环保改造后,产品附加值提升30%;洈水水库转型生态旅游带动周边村民收入翻番,印证了"环保投入就是发展投资"的硬道理。

这场绿色革命更催生了发展理念的深层变革。从"靠水吃水"的资源掠夺到"养水富水"的价值共生,荆州重构生态治理坐标系:建立生态补偿、河湖长制等27项长效机制,创新"生态检察官"制度破解执法难题;将长江保护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推动"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共治"。理念之变带来行动之变,昔日争抢砂石资源的渔民变身长江巡护员,10万市民自发参与"守护母亲河"志愿行动。
数字见证绿色蝶变: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清零,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提升至93.8%,江豚种群数量从个位数恢复至30余头。更可贵的是生态价值转化机制逐渐成型,生态产品交易额突破50亿元,绿色产业对GDP贡献率超35%,走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路径。
站在焕然一新的荆江大堤眺望,货轮穿梭的黄金水道与白鹭翩跹的生态湿地相映成趣。这座千年古城用实践证明:长江大保护不是限制发展的"紧箍咒",而是开启高质量发展之门的"金钥匙"。当生态优先理念融入城市基因,绿水青山终成永续发展的最大底气——这既是荆州的突围之路,更为长江经济带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