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林荫道上,72岁的退休教师张建国像往常一样在中山公园的环湖步道上晨练。这座始建于1923年、承载着几代荆州人记忆的城市公园,经过半年多的封闭改造后于近日重新开放。据荆州市园林局最新统计,升级后的公园日均接待游客量突破1.2万人次,较改造前增长近三倍,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宠。

走进公园南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新打造的生态湿地区。施工负责人介绍,这里原本是淤塞严重的人工湖,现在通过引入活水循环系统,不仅水质达到Ⅲ类标准,还新增了观鸟平台和水生植物科普长廊。正在给孙子讲解睡莲品种的市民李女士说:"以前湖水总有异味,现在能看到野鸭带着幼崽游过,孩子们都舍不得走。"更令人惊喜的是,公园保留了全部古树名木,其中一株树龄超150年的银杏被特别设计为环形休憩区,树冠投影面积达300平方米。
文化记忆与现代功能巧妙融合。在公园中央的孙中山铜像广场,地面镶嵌着1927年公园初建时的老照片地砖,四周新增的智能座椅不仅配备USB充电口,还能播放荆州本土音乐家创作的公园主题乐曲。北侧翻新的工人文化宫里,老艺人们正在排练传统汉剧,而与之相邻的透明玻璃房则是年轻人喜爱的文创咖啡厅。"我们特意保留了上世纪80年代的篮球场地面,只是更换了篮架和照明系统。"公园管理处主任王芳告诉记者,这种"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获得了市民广泛好评。
智慧化升级让游园体验更舒心。全园铺设的36个环境监测终端能实时显示PM2.5、负氧离子等数据,游客通过小程序可查询最近的洗手间空闲位和直饮水点。来自武汉的游客陈先生点赞道:"带老人孩子来玩很省心,电子导览还能推荐适合不同年龄的游览路线。"据悉,公园每周六晚开放的灯光秀已成为网红打卡项目,激光投影在百年建筑上演绎的"荆楚风华"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公园正筹备"金秋菊韵"主题花展。届时将展出200多个品种的菊花,并结合楚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景观。这座见证城市变迁的百年公园,正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科技为翼,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