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日益临近,众多考生进入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在众多外语考试科目中,俄语作为一项重要而又相对小众的选择,吸引了部分考生的关注。尤其是报考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的考生中,有一部分正针对俄语科目进行专项准备。那么,在中科院系统中,究竟哪些专业在初试阶段允许或要求考生选择俄语作为外语考试科目?这一选择又对考生的科研路径与发展意味着什么?近日,笔者通过查阅招生简章、采访相关师生及教育专家,试图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剖析。
中科院作为中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最高殿堂,其研究生教育体系涵盖理、工、农、医、管等多个学科门类,科研实力雄厚,国际化程度高。在硕士研究生统考中,除英语外,多数单位也允许考生选择俄语、日语等小语种作为外语考试科目,具体需以各研究所(院系)当年发布的招生专业目录为准。从近年招生情况来看,俄语考生主要集中在一些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有密切学术联系、或传统上重视俄语文献阅读能力的专业领域。
例如,在自然科学方面,某些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等单位,因研究涉及大量俄文文献或与俄罗斯科研机构合作频繁,往往允许相关专业考生选择俄语应试。具体专业可能包括高能物理、核物理、低温物理、天体物理、无机化学、材料科学、空间环境探测等。在工程技术领域,如沈阳金属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因其继承自中苏合作时期的技术传统,部分专业也对俄语考生持开放态度。此外,自然资源、生态学、地理科学、冰川冻土等地球科学相关专业,因需参考俄文版的地质图集、生态调查报告及极地研究资料,也常见俄语选项。
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虽然中科院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但其下属的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在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管理、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有时也会允许考生使用俄语参加考试,特别是那些关注中俄科技合作、苏联科技史、欧亚区域创新政策等课题的考生。
选择用俄语参加考研,对考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位在中科院读研二的王同学分享道:“我的研究方向是苏联时期的航天技术史,导师团队与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保持着长期合作。考研时选择俄语,不仅减轻了英语复习压力,更重要的是提前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语言基础,现在读原版档案和学术专著顺畅很多。”另一位从事稀土材料研究的李教授指出:“在某些尖端领域,俄语文献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能直接阅读俄文资料的學生,在文献调研和学术交流中往往更具优势。”
不过,专家也提醒,选择小语种考研需谨慎权衡。首先,各研究所每年招生政策可能存在调整,考生务必以最新招生目录为准,提前确认目标单位是否接受俄语考生。其次,尽管初试阶段可选择俄语,但复试中的专业外语考核、后续学术交流、论文发表等环节仍广泛使用英语,考生需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的科研环境。此外,俄语复习资料相对英语较少,考生需更有针对性地备考。
为支持小语种考生,中科院部分研究所会指定俄语参考书目或提供考试大纲,有些单位还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俄语教学强校保持着交流关系。一些往届考生建议,备考者可多利用《大学俄语》《俄语考研模拟题》等经典教材,同时关注俄罗斯新闻网站、学术期刊,提升阅读与翻译能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和中俄科技合作日益紧密,掌握俄语的高层次科研人才需求正逐渐增长。中科院通过多元化的外语考试政策,不仅为具有不同语言背景的考生提供了深造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交叉学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对于有志于投身科研、且具备俄语能力的学子而言,这无疑是一条值得关注的路径。
展望未来,国际化科研环境将对人才的外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多元语言背景的学者也将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对于考生来说,无论选择英语还是俄语,核心仍在于扎实的专业基础、敏锐的科研思维与不懈的探索精神。而招生单位在制定政策时,如何进一步优化小语种考生的选拔与培养机制,促进科技资源的全球整合与共享,亦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