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的银杏叶渐渐染上金黄,而一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已经收获了比秋色更灿烂的果实——国内众多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抛来的橄榄枝。随着2023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简称“保研”)工作基本落下帷幕,苏大学子的升学路径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这些来自江南学术重镇的学子们,究竟走向了何方?他们的足迹,不仅勾勒出个人成长的轨迹,更映射出苏州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声誉。
记者从苏州大学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及相关院系获悉,2023年苏州大学共有超过600名优秀本科生通过保研通道,成功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他们的去向呈现“高层次、多元化、专业化”的显著特点,覆盖了国内绝大多数“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顶尖科研院所。
从整体流向来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七所中国顶尖学府,依然是苏大保研学子的主要聚集地。以清华大学为例,本年度就有来自苏大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理工科院系的近二十位同学成功入围,他们所涉专业包括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人工智能、精密仪器等前沿方向。而在人文社科领域,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也迎来了多位苏大毕业生,他们凭借在本科阶段扎实的学术训练和突出的综合素养赢得了燕园的认可。
除了传统的C9高校联盟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学府也同样吸引了大量苏大保研生。值得注意的是,“本校深造”的比例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一大批学子选择留在苏州大学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母校师资力量、科研平台和学术氛围的信任与认可。特别是在苏大优势学科领域,如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纺织科学与工程、设计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等,优质生源的内部流动为学科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深入分析各院系的保研情况,可以看出鲜明的学科特色。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是苏大学子在外校选拔中脱颖而出的共同特质。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毕业生,除了进入上述综合性大学,还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单位,展现了苏大在材料科学、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深厚的育人功底。王健法学院的学生则多流向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法学重镇,亦有学子跨专业保送至顶尖高校的经济学、社会学相关专业,体现了复合型培养的优势。
东吴商学院的毕业生在经管类保研中表现抢眼,除北大光华、清华经管、复旦管院、上交大安泰等第一梯队商学院外,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以经济学见长的学校也是热门选择。传媒学院、社会学院的学生则在新闻传播、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保研中展现了强大竞争力,足迹遍布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苏州大学多年来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学校通过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强化科研训练、完善竞赛激励机制、优化课程体系等一系列举措,着力提升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各学院也为有意向保研的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包括政策解读、院校选择、材料准备、面试辅导等,形成了良好的助推体系。
一位成功保研至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苏大同学分享了他的体会:“在苏大的四年,学校提供的科研平台和导师的悉心指导至关重要。我大二就进入了实验室,参与了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更让我明确了研究兴趣,这在保研面试中成为了重要的加分项。”另一位保研至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同学则表示:“苏大医学部严谨的学风和丰富的临床见习机会,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试时,老师对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医学问题的深入思考给予了高度评价。”
保研去向的多元化与高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苏州大学保研生广泛分布于国内顶尖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且在多学科领域均受到认可,这有力证明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这些从阳澄湖畔、东吴故地走出的青年才俊,即将在更广阔的学术舞台上挥洒才智,他们的未来成长,也将继续为苏州大学的办学声誉增添新的注脚。随着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苏州大学作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排头兵,其育人经验与成果,无疑值得深入关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