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346书有哪些

荆州新闻网2025-09-28 20:13:2835

  窗外梧桐叶正飘落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林荫道上,几位学生抱着厚重的书本匆匆走过图书馆转角。这座象牙塔里,一个被称为“华东346书”的阅读传统,正在悄然塑造着新一代学子的精神世界。

  “第一次听说这个书目时,我以为只是普通的推荐书单。”文学院大三学生李晓芸回忆道。那是三年前的一个午后,她在丽娃河畔偶遇一位退休老教授,闲聊中首次听闻“346书”的存在。“老教授说,这份书目不是校方官方发布,而是几十年来在师生间自然流传的智慧结晶。”

  这份神秘书单究竟包含哪些内容?经过多方探访,记者发现它涵盖了哲学社科、文学艺术、历史传记和科学思维四大门类。在哲学社科部分,既有《理想国》这样的西方经典,也有《中国哲学简史》等东方智慧;文学艺术类收录了从《红楼梦》到《百年孤独》的中外名著;历史传记囊括《史记》《全球通史》等巨著;科学思维部分则包含了《时间简史》《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等启迪思维的佳作。

  “这些书不是随便选出来的。”历史系退休教授陈国安在自家书房接受采访时说。阳光透过满墙的书架,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投下斑驳光影。“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几位青年教师发现学生阅读面太窄,就自发整理了一份基础书目。最初只有100本,后来经过几代师生的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陈教授缓缓抚过书架上几本泛黄的旧书,“为什么是346这个数字?其实没有特别含义,只是在一次次增删中自然形成的规模。重要的是,这些书代表了人类知识的基石。”

  这份书单在校园里以各种形式流传着。在闵行校区图书馆三楼角落,有个不显眼的笔记本,被学生们称为“阅读地图”。翻开这本已经泛黄的册子,可以看到不同年级学生留下的读书笔记和感悟。物理系的张同学在《小王子》旁写道:“原来科学和童话可以如此相通”;中文系的王同学在《存在与虚无》页边留下:“第一次读懂时,凌晨三点在宿舍激动得睡不着”。

  “这些书单最大的特点是跨学科。”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梅教授分析道,“它打破了专业壁垒,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理科生要读《红楼梦》,文科生要读《时间简史》,这种交叉阅读正是通识教育的精髓。”

  随着时代发展,这份传统书单也在不断进化。学生们自发组建了“346读书会”,每周举行交流活动。读书会负责人、哲学系研二学生赵宇航介绍,他们最近正在讨论是否应该将《三体》等当代作品纳入书单。“经典需要传承,但也应该与时代对话。”

  这份民间书单的影响力已经超出校园。毕业于华东师大的青年作家林晓出版了自己的阅读随笔集,其中专门用一章讲述了“346书”对她成长的影响。“这些书像一把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不同的思想世界。特别是《围城》,我每两年重读一次,每次都有新收获。”

  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这种深度阅读传统显得尤为珍贵。心理学系主任王建国教授指出:“当人们被海量信息包围时,系统性阅读反而成为一种稀缺能力。‘346书’提供的不仅是一份书目,更是一种对抗知识碎片化的方法。”

  夜幕降临,闵行校区图书馆灯火通明。在二楼阅览室,数学系大一新生刘倩正捧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认真阅读。“高中时我只关注课本知识,来到这里才知道世界如此广阔。”她说,这份书单给了她探索的方向,“我计划用四年时间读完这些书,虽然知道不容易,但每读完一本,都感觉离理想的自己更近了一步。”

  这份没有官方背书、却在师生间口耳相传的书单,正如校园里那些苍翠的香樟树,在岁月流转中静静生长,年轮里刻下一代代学子的求知足迹。它或许不曾见诸正式文件,却以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大学最本真的精神——对知识的虔诚,对思考的尊重,对世界的温情与好奇。

  当问及这份书单的未来时,陈国安教授望向窗外,夕阳正为校园披上金色光辉:“书单具体会怎么变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自发追求知识的精神能够一直传递下去。每一代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346书’,只要大学的灵魂还在,阅读的灯火就不会熄灭。”